1、下行發射同頻技術。即通過頻率校正,使各同播基站發射載頻的中心頻率偏差控制在幾赫茲至十幾赫茲的水平,以免因同頻干擾中的中心載頻偏差引起令人厭煩的“嘯叫”。
2、下行發射同步技術。即遁過定時同步,將同一路話音信號經過不同同播基站轉發且被同一移動臺接收時各路相同的話音信號的相位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明顯改善在相鄰同播基站下行信號強度相近時的接收話音質量。
3、上行接收判選技術。即當同一路上行發射被多個同播基站同時接收到時,從中選擇信號質量最佳的一路進行中繼轉發,以改善上行話音質量。
從更深層次的技術原理上來說,現有同頻同播系統的通信質量保證主要依靠的是窄帶調頻制本身所具有的同頻干擾容限(典型值為8dB),上述下行發射技術手段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鄰同播基站下行信號的強度差異在同頻干擾容限之下(即小于8dB)時的通信質量。
1、同一路模擬話音在經過中繼鏈路轉發的過程中會引入失真和噪聲,這些失真和噪聲在不同程度上讓本該完全相同的同一路模擬話音波形變成了多路基本相似的模擬話音波形,但在具體的波形細節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如果是數字同頻同播,雖然中繼傳輸過程不會引入失真和噪聲,但不同同播基站中數字信號基帶濾波器的群延時和失真特性是存在差異的,仍會導致濾波后用作調制信號的波形在具體的波形細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2、在各個同播基站下行轉發時的調制過程中,各個調制器的調制信號幅度、調制靈敏度和調制響應特性也存在差異,目前流行的鎖相倍頻調制器,從調制信號的幅度變化到VOC輸出期望頻率的載波之間有一個過渡過程。
受鎖相環路濾波特性、VCO壓控特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該過渡過程中實際的載波頻率均值雖然滿足調制特性要求,但其載波頻率變化的方差是隨機的;這樣的已調載波被同播之后,再與其他調制器輸出的具有類似隨機頻率變化細節的已調載波線性疊加,其合成的結果必然是“同”頻干擾嚴重的;如果數字同頻同播時仍采用鎖相倍頻方案的調制器,則很難滿足較高速率數據的同頻同播要求。
3、即使是在理想的發射同步信息支持下,各個同播基站在每個瞬間時刻所發射載波的頻率實際上也并不相同,不僅僅只存在幾赫茲至十幾赫茲的固定頻率偏差,也不僅僅是因受中繼鏈路引入的失真、噪聲、基帶濾波器特性(數字)、調制信號幅度、調制靈敏度和調制響應特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在一定范圍內呈隨機變化。
而且經過同播發射后,在相鄰同播基站下行信號的強度差異不大的區域中,因傳輸路徑長度差異(數百米到幾公里,引入的時延差在幾微秒到幾十微秒之間)還會引入前后不同頻率之間的相互干擾(模擬話音波形是不斷變化的);此外,不同傳播路徑上隨機波動的傳播衰減還會進一步使這種相互干擾的幅度和變化規律呈現隨機變化。
因此,盡管有些廠商宣稱采用了前述技術手段之后能完全消除同頻干擾,但從技術原理和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同頻干擾是客觀存在的,同頻校正和發射同步技術手段的采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頻干擾的影響,在那些相鄰同播基站下行信號強度相當的區域中,其實際通話效果仍較差(也不排除存在由于接收到的上行話音質量差而導致同播下行接受到的話音質量不佳的情況)。
在目前的應用中,由于同頻同播基站的數量不多且覆蓋區大多呈帶狀或鏈狀分布,還能通過微調各基站的發射功率和定時同步偏差對同頻干擾嚴重的區域進行調整,因此基本上能滿足應用之需。
盡管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技術原理上和實際應用性能的不足,但同頻同播給實際工作帶來的好處是很明顯的。首先是能實現大區制覆蓋,其次是能沿用現有的模擬常規/集群終端,再之是跨區域時不需要更換信道,沒有集群系統中的身份登記之類的麻煩,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了跨區域調度指揮時的互聯互通難題。采用同頻同播,是在目前各類模擬常規、模擬集群和數字集群系統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和廣域覆蓋情況下迫不得已的現實選擇。